——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的講演
在座各位,今天承中山大學哲學會請我來演講,中山大學是華南最高的研究學問的地方,我在此地演講,很是榮幸,大家的歡迎卻不敢當。
今天預備講的題目很尋常,講出來深恐有負大家的一番盛意。本來題目就不好定,因為這題目要用的字面很難確當。我想說的話是說明我從前如何求學,但求學這兩個字也不十分恰當,不如說是來說明如何成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說的話就是這些。
為什么我要講這樣的一個題目呢?我講這個題目有兩點意義:
第一點,初次和大家見面,很想把自己介紹于諸位。如果諸位從來不曾聽過有我梁某這個人,我就用不著介紹。我們從新認識就好了。但是諸位已經(jīng)聽見人家講過我,所聽的話,大都是些傳說,不足信的,所以大家對于我的觀念,多半是出于誤會。我因為不想大家有由誤會生出來對于我的一種我所不愿意接受的觀念,所以我想要說明我自己,解釋這些誤會,使大家能夠知道我的內容真相。
第二點,今天是哲學系的同學請我講演,并且這邊哲學系曾經(jīng)要我來擔任功課之意甚殷,這個意思很不敢當,也很感謝。我今天想趁這個機會把我心里認為最要緊的話,對大家來講一講,算是對哲學系的同學一點貢獻。
一、我想先就第一點再申說幾句。我所說大家對于我的誤會,是不知道為什么把我看做一個國學家,一個佛學家,一個哲學家,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許多的徽號,這許多想象和這許多猜測!這許多的高等名堂,我殊不敢受。我老實對大家講一句,我根本不是學問家!并且簡直不是講學問的人,我亦沒有法子講學問!大家不要說我是什么學問家!我是什么都沒有的人,實在無從講學問。不論是講哪種學問,總要有一種求學問的工具:要西文通曉暢達才能求現(xiàn)代的學問;而研究現(xiàn)代的學問,又非有科學根柢不行。我只能勉強讀些西文書,科學的根柢更沒有。到現(xiàn)在我才只是一個中學畢業(yè)生!說到國學,嚴格地說來,我中國字還沒認好。除了只費十幾天的功夫很匆率地翻閱一過《段注說文》之外,對于文字學并無研究,所以在國學方面,求學的工具和根柢也沒有。中國的古書我通通沒有念過,大家以為我對于中國古書都很熟,其實我一句也沒有念,所以一句也不能背誦。如果我想引用一句古書,必定要翻書才行。從七八歲起即習ABC,但到現(xiàn)在也沒學好;至于中國的古書到了十幾歲時才找出來像看雜志般的看過一回。所以,我實在不能講學問,不管是新的或舊的,而且連講學問的工具也沒有。那么,不單是不會講學問,簡直是沒有法子講學問。
但是,為什么緣故,不知不覺地竟讓大家誤會了以我為一個學問家呢?此即今天我想向大家解釋的。我想必要解釋這誤會,因為學問家是假的,而誤會已經(jīng)真有了!所以今天向大家自白,讓大家能明白我是怎樣的人,真是再好不過。這是申說第一點意義的。
二、(這是對哲學系的同學講的)在我看,一個大學里開一個哲學系,招學生學哲學,三年五年畢業(yè),天下最糟,無過于是!哲學系實在是誤人子弟!記得民國六年或七年(記不清是六年還是七年,總之是十年以前的話),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哲學系第一屆(或第二)畢業(yè)生因為快要畢業(yè),所以請了校長文科學長教員等開一個茶會。那時,文科學長陳獨秀先生曾說:“我很替諸位畢業(yè)的同學發(fā)愁。因為國文系的同學畢業(yè),我可以替他們寫介紹信,說某君國文很好請你用他,或如英文系的同學畢業(yè)時,我可以寫介紹信說某君英文很好請你可以用他,但哲學系畢業(yè)的卻怎么樣辦呢?所以我很替大家發(fā)愁!”大學的學生原是在乎深造于學問的,本來不在乎社會的應用的,他的話一半是說笑話,自不很對,但有一點,就是學哲學一定沒有結果,這一點是真的!學了幾年之后還是莫名其妙是真的!所以我也不能不替哲學系的同學發(fā)愁!
哲學是個極奇怪的東西:一方面是盡人應該學之學,而在他一方面卻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雖說人人都應當學一點,然而又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換句話講,就是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所以哲學這項學問,可以說只是少數(shù)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卻與科學完全殊途。因為學科學的人,只要肯用功,多學點時候,總可學個大致不差,譬如工程學,算是不易的功課,然而除非是個傻子或者有神經(jīng)病的人,就沒有辦法,不然,學上八年十年,總可以做個工程師。哲學就不像這樣,不僅要有天才,并且還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沒有天才,縱然肯下功夫,是不能做到,即算有天才不肯下功夫,也是不能成功。
大家可能會問哲學何以如此特別,為什么既是盡人應學之學,同時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這就因為哲學所研究的問題,最近在眼前,卻又是遠在極處——最究竟。北冰洋離我們遠,它比北冰洋更遠,如宇宙人生的問題,說它深遠,卻明明是近在眼前。這些問題又最普遍,可以說是尋常到處遇得著,但是卻又極特殊,因其最究竟。因其眼前普遍,所以人人都要問這問題,亦不可不問;但為其深遠究竟,人人無法能問,實亦問不出結果。甚至一般人簡直無法去學哲學。大概宇宙人生本是巧妙之極,而一般人卻是愚笨之極,各在極端,當然兩不相遇。既然根本沒有法子見面,又何能了解呢?你不巧妙,無論你怎樣想法子,一輩子也休想得到那個巧妙,所以我說哲學不是盡人可學的學問。有人以為宇宙人生是神秘不可解,其實非也。有天才便可解,沒有天才便不可解。你有巧妙的頭腦,自然與宇宙的巧妙相契無言,莫逆于心,亦不以為什么神秘超絕。如果你沒有巧妙的頭腦,你就用不著去想要懂它,因為你夠不上去解決它的問題。不像旁的學問,可以一天天求進步,只要有積累的工夫,對于那方面的知識,總可以增加,譬如生理衛(wèi)生、物理、化學、天文、地質各種科學,今天懂得一個問題,明天就可以去求解決一個新問題,而昨天的問題,今天就用不著再要去解決了。(不過愈解決問題,就也愈發(fā)現(xiàn)問題。)其他各種學問,大概都是只要去求解決后來的問題,不必再去研究從前已經(jīng)解決了的問題;在哲學就不然,自始至終,總是在那些老問題上盤旋。周、秦、希臘幾千年前所研究的問題,到現(xiàn)在還來研究。如果說某種科學里面也是要解決老問題的,那一定就是種很接近哲學的問題;不然,就決不會有這種事。以此,有人說各種科學都有進步,獨哲學自古迄今不見進步。實則哲學上問題亦非總未得解決,不過科學上問題的解決可以擺出外面與人以共見,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于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之人早都解決,而后之人不能不從頭追問起;古之人未嘗自其所得,而后之人不能資之以共喻;遂若總未解決耳。進步亦是有的,但不存于正面,而在負面,即指示“此路不通”是也。問題之正面解答,雖迄無定論,而其不可作如是觀,不可以是求之,則逐漸昭示于人。故哲學界里,無成而有成,前人功夫卒不白費。
這樣一來,使哲學系的同學就為難了:哲學既是學不得的學問,而諸位卻已經(jīng)上了這個當,進了哲學系,退不出來,又將怎么辦呢?所以我就想來替大家想個方法補救。法子對不對,我不敢斷定,我只是想貢獻諸位這一點意思。諸位照我這個辦法去學哲學,雖或亦不容易成功,但也許成功。這個方法,就是我從前求學走的那條路,我講出來大家去看是不是一條路,可不可以走得。
不過我在最初并沒有想要學哲學,連哲學這個名詞,還不曉得,更何從知道有治哲學的好方法?我是于不知不覺間走進這條路去的。我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中說:“我完全沒有想學哲學,但常常好用心思;等到后來向人家說起,他們方告訴我這便是哲學……”實是真話。我不但從來未曾有一天動念想研究哲學,而且我根本未曾有一天動念想求學問。剛才已經(jīng)很老實地說我不是學問家,并且我沒有法子講學問?,F(xiàn)在更說明我從開頭起始終沒有想講學問。我從十四歲以后,心里抱有一種意見(此意見自不十分對)。什么意見呢?就是鄙薄學問,很看不起有學問的人,因我當時很熱心想做事救國。那時是前清光緒年間,外國人要瓜分中國,我們要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一類的話聽得很多,所以一心要救國,而以學問為不急之務。不但視學問為不急,并且認定學問與事功截然兩途。講學問便妨礙了做事,越有學問的人越?jīng)]用。這意見非常的堅決。實在當時之學問亦確是有此情形,什么八股詞章、漢學、宋學……對于國計民生的確有何用呢?又由我父親給我的影響亦甚大。先父最看得讀書人無用,雖他自己亦嘗讀書中舉。他常常說,一個人如果讀書中了舉人,便快要成無用的人;更若中進士點翰林大概什九是廢物無能了。他是個太過尚實認真的人,差不多是個狹隘的實用主義者,每以有用無用,有益無益,衡量一切。我受了此種影響,光緒末年在北京的中學念書的時候,對于教師教我的唐宋八家的古文頂不愿意聽,講莊子《齊物論》、《逍遙游》……那么更頭痛。不但覺得無用無聊之討厭,更痛恨他賣弄聰明,故示玄妙,完全是騙人誤人的東西!當時尚未聞“文學”、“藝術”、“哲學”一類的名堂,然而于這一類東西則大概都非常不喜歡。一直到十九、二十歲還是這樣。于哲學尤其嫌惡,卻不料后來自己竟被人指目為哲學家!
由此以后,這種錯誤觀念才漸漸以糾正而消沒了,但又覺不得空閑講學問,一直到今天猶且如此。所謂不得空閑講學問,是什么意思呢?因為我心里的問題太多,解決不了。凡聰明人于宇宙事物大抵均好生疑問,好致推究,但我的問題之多尚非此之謂。我的問題背后多半有較強厚的感情相督迫,亦可說我的問題多偏乎實際(此我所以不是哲學家乃至不是學問家的根本原因),而問題是相引無窮的,心理不免緊張而無暇豫。有時亦未嘗不想在優(yōu)游恬靜中,從容的研究一點學問,卻完全不能做到了。雖說今日我亦頗知尊重學問家,可惜我自己做不來。
從前薄學問而不為,后來又不暇治學問,而到今天竟然成功一個被人誤會為學問家的我。此中并無何奇巧,我只是在無意中走上一條路;走上了,就走不下來,只得一直走去;如是就走到這個易滋誤會(誤會是個學問家)的地方。其實亦只易滋誤會罷了,認真說,這便是做學問的方法嗎?我不敢答,然而真學問的成功必有資于此,殆不妄乎。現(xiàn)在我就要來說明我這條路,做一點對于哲學系同學的貢獻。
我無意中走上的路是怎么樣一條路呢?就是我不知為何特別好用心思,我不知為什么便愛留心問題,——問題不知如何走上我心來,請它出去,它亦不出去。大約從我十四歲就好用心思,到現(xiàn)在二十多年這期間內,總有問題占據(jù)在我的心里。雖問題有轉變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時期都有一個問題沒有擺脫,由此問題移入彼問題,由前一時期進到后一時期。從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決問題,而解決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罷不能,只好由它如此。這就是我二十余年來所走的一條路。
如果大家要問為什么好用心思?為什么會有問題?這是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很容易感覺到?jīng)]有道理,或有兩個以上的道理。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才好。眼前著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占住了腦海。我自己回想當初為什么好用心思,大概就是由于我易有這樣感覺吧。如果大家想做哲學家,似乎便應該有這種感覺才得有希望。更放寬范圍說,或者許多學問都需要以這個為起點呢。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一)因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見
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問題自然有了主見,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別。記得有名的哲學家詹姆士(James)仿佛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哲學上的外行,總不是極端派。”這是說胸無主見的人無論對于什么議論都點頭,人家這樣說他承認不錯,人家那樣說他亦相信有理。因他腦里原是許多雜亂矛盾未經(jīng)整理的東西。兩邊的話沖突不相容亦模糊不覺,凡其人于哲學是外行的,一定如此。哲學家一定是極端的!什么是哲學的道理?就是偏見!有所見便想把這所見貫通于一切,而使成普遍的道理。因執(zhí)于其所見而極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見,不承認有二或二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見亦可,斥之曰偏見亦可。實在豈但哲學家如此!
何謂學問?有主見就是學問!遇一個問題到眼前來而茫然的便是沒有學問!學問不學問,卻不在讀書之多少。哲學系的同學,生在今日,可以說是不幸。因為前頭的東洋西洋上古近代的哲學家太多了,那些讀不完的書,研尋不了的道理,很沉重地積壓在我們頭背上,不敢有絲毫的大膽量,不敢稍有主見。但如果這樣,終究是沒有辦法的。大家還要有主見才行。那么就勸大家不要為前頭的哲學家嚇住,不要怕主見之不對而致不要主見。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淺薄亦好,要知雖淺薄也還是我的。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行了。詹姆士的哲學很淺,淺所以就行了!胡適之先生的更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他就能成他一派。大家不行,就是因為大家連淺薄的都沒有。
(二)有主見乃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
要自己有了主見,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發(fā)覺得前后左右都有種種與我意見不同的人在。這個時候,你才感覺到種種沖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
學問是什么?學問就是學著認識問題。沒有學問的人并非肚里沒有道理,腦里沒有理論,而是心里沒有問題。要知必先看見問題,其次乃是求解答;問題且無,解決問題更何能說到。然而非能解決問題,不算有學問。我為現(xiàn)在哲學系同學諸君所最發(fā)愁的,便是將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學了,道理有了一大堆,問題卻沒有一個,簡直成了莫可奈何的絕物。要求救治之方,只有自己先有主見,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而觸處皆是問題;憬然于道理之難言,既不甘隨便跟著人家說,尤不敢輕易自信;求學問的生機才有了。
(三)此后看書聽話乃能得益
大約自此以后乃可算會讀書了。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皆不致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注意。而凡于其自己所見愈親切者,于旁人意見所在愈隔膜。不同,非求解決歸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我乃能發(fā)現(xiàn)而得到,以融取而收歸于自己。所以最初的一點主見便是以后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才可以吸收滋養(yǎng)料,而亦隨在都有滋養(yǎng)料可得。有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發(fā)葉,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傊?,必如此才會用心,會用心才會讀書;不然讀書也沒中用處。現(xiàn)在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看人會讀書不會讀書的方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他要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亦無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書越多的一定越不會讀書。
(四)學然后知不足
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錯。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到此時才知道了。問題之不可輕談,前人所看之高過我,天地間事理為我未及知者之盡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氣。所以學問之進,不獨見解有進境,逐有修正,逐有鍛煉,而心思頭腦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tài)度亦鍛煉得謙虛了。而每度頭腦態(tài)度之鍛煉又皆還而于其見解之長進有至大關系。換言之,心虛思密實是求學的必要條件。學哲學最不好的毛病是說自家都懂。問你,柏拉圖懂嗎?懂。佛家懂嗎?懂。儒家懂嗎?懂。老子、陽明也懂;康德、羅素、柏格森……全懂得。說起來都像自家熟人一般。一按其實,則他還是他未經(jīng)鍛煉的思想見地;雖讀書,未曾受益。凡前人心思曲折,經(jīng)驗積累,所以遺我后人者乃一無所承領,而貧薄如初。遇著問題,打起仗來,于前人輕致反對者固屬隔膜可笑,而自謂宗主前人者亦初無所窺。此我們于那年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zhàn),所以有大家太不愛讀書,太不會讀書之嘆也。而病源都在不虛心,自以為沒什么不懂得的。殊不知,你若當真懂得柏拉圖,你就等于柏拉圖。若自柏拉圖、佛、孔以迄羅素、柏格森數(shù)理生物之學都懂而兼通了,那么,一定更要高過一切古今中外的大哲了!所以我勸同學諸君,對于前人之學總要存一我不懂之意。人問柏拉圖你懂嗎?不懂。柏格森懂嗎?不懂。陽明懂嗎?不懂。這樣就好了。從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先求了解他。這樣,書一定被你讀到了。
我們翻開《科學與人生觀之論戰(zhàn)》一看,可以感覺到一種毛病,什么毛病呢?科學派說反科學派所持見解不過如何如何,其實并不如此。因為他們自己頭腦簡單,卻說人家頭腦簡單;人家并不如此粗淺,如此不通,而他看成人家是這樣。他以為你們總不出乎此。于是他就從這里來下批評攻擊??梢哉f是有意無意的栽贓。我從來的脾氣與此相反。從來遇著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為我所未及的見聞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乎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乃如彼?我原是聞見最不廣,知識最不夠的人,聰明穎悟,自己看是在中人以上;然以視前人則遠不逮,并世中高過我者亦盡多。與其說我是心虛,不如說我膽虛較為近實。然由此不敢輕量人,而人乃莫不資我益。因此我有兩句話希望大家常常存記在心,第一,“擔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擔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這擔心,一定可以學得上進?!稏|西文化及其哲學》這本書就為了上面我那兩句話而產(chǎn)生的。我二十歲的時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來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為自己非常擔心的緣故,不但人家對佛家儒家的批評不能當做不看見,并且自己留心去尋看有多少對我的批評??偛桓易砸詾楦呙?,而生恐怕是人家的道理對。因此要想方法了解西洋的道理,探求到根本,而謀一個解決。迨自己得到解決,便想把自己如何解決的拿出來給大家看,此即寫那本書之由也。(五)由淺入深便能以簡御繁
歸納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點,就是常常要有主見,常??闯鰡栴},常常虛心求解決。這樣一步一步的牽涉越多,范圍越廣,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這時候零碎的知識,段片的見解都沒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貫的系統(tǒng),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凡有系統(tǒng)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復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異常輕松的——所謂舉重若輕。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么,現(xiàn)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么,那就對了。其實,直仿佛沒話可講。對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講不出來。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把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被他嚇壞!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六)是真學問使有受用
有受用沒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對于一切異說雜見都沒有搖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里面還有擺著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所以沒有問題,因為他學問已經(jīng)通了。因其有得于己,故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里完全不會用。比方學武術的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表演起來五花八門很像個樣。等到打仗對敵,叫他掄刀上陣,卻拿出來的不是那個,而是一些幼稚的拙笨的,甚至本能的反射運動,或應付不了,跑回來搬請老師。這種情形在學術界里,多可看見??上б惶孜渌嚩及讓W了。
(七)旁人得失長短二望而知
這時候學問過程里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么分數(shù),那個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皆曾翻過身來,一切的深淺精粗的層次都經(jīng)過。
(八)自己說出話來精巧透辟
每一句話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為這時心里沒有一點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象也。
現(xiàn)在把上面的話結束起來。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雖天分較低的人,也不至于全無結果。蓋學至于高明之域,誠不能不賴有高明之資。然但得心思剴切事理,而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則祛俗解蔽,未嘗不可積漸以進。而所謂高明正無奧義可言,亦不過俗祛蔽解之真到家者耳。此理,前人早開掘出以遺我,第苦后人不能領取。誠循此路,必能取益;能取益古人則亦庶幾矣。
至于我個人,于學問實說不上。上述八層,前四層誠然是我用功的路徑;后四層,往最好里說,亦不過庶幾望見之耳——只是望見,非能實有諸己。少時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學問;二三十歲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問題益轉入實際的具體的國家社會問題上來。心思之用又別有在,若不如是不得心安者。后此不知如何,終恐草草負此生耳。
末了,我要向諸位鄭重聲明的: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許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問題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