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Statistisches Bundesamt, Anteil der Industrie am BIP seit 20 Jahren nahezu konstant, Pressemitteilung vom 08.04.2015-124/15.
2《美刊:德國模式對(duì)發(fā)達(dá)國家的啟示》,新華網(wǎng),2011年7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08/c_121639162.htm。
3楊海洋:《德國制造業(yè)優(yōu)勢產(chǎn)生并保持的原因分析》,《改革與戰(zhàn)略》,2013年第1期,第116~121頁。
4Julia Kowalewski and Silvia Stiller, "Strukturwandel im deutschen Verarbeitenden Gewerbe", Wirtschaftsdienst, Nr. 8, 2009, pp. 548-555.
5楊海洋:《德國制造業(yè)優(yōu)勢產(chǎn)生并保持的原因分析》,《改革與戰(zhàn)略》,2013年第1期,第116~121頁。
6丁純、李君揚(yáng):《德國“工業(yè)4.0”:內(nèi)容、動(dòng)因與前景及其啟示》,《德國研究》,2014年第4期,第49~66頁。
7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Köln Consult GmbH, Industrielle Wertschöpfung als Drehscheibe der Wirtschaft. Fakten und Argumente, Baustein 2 Bedeutung der Industrie, Köln, Februar 2013.
8陳強(qiáng)、霍丹:《德國創(chuàng)新驅(qū)動(dòng)發(fā)展的路徑及特征分析》,《德國研究》,2013年第4期,第86~100頁。
9Joseph Parilla, Jesus Leal Trujillo and Alan Berube, Skills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U.S. Manufacturing. Lessons from German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5.
10鄭春榮、郁幸寅:《德國公司治理模式的轉(zhuǎn)變趨勢分析》,載劉立群主編:《歐債危機(jī)背景下的德國及歐盟》,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5年,第257~269頁。
11鄭春榮:《德國模式在金融危機(jī)中的表現(xiàn)及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國際論壇》,2011年第6期,第52~57頁。
責(zé) 編/楊昀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