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進程中打造德國新文明
20世紀末期,學術界乃至一般民眾開始普遍重視全球文化問題的方方面面。這一問題的迫切性是由現(xiàn)代世界發(fā)生的各種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問題引發(fā)的。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譽之為“全球化位于現(xiàn)代文化的中心、文化的踐履則位于全球化的中心”。?羅蘭·羅伯遜(Roland Robertson)稱其為“把世界濃縮為一個單一地域”。?而對于馬孔姆·沃特(Malcolm Water)來說,全球文化不啻是一個較高的發(fā)展層次,因為“物質的交流是地區(qū)性的;政治的交流是國際性的,象征符號的交流是全球性的”。?上述研究均表明了全球文化所具有的偉大意義。在馬丁·阿爾布勞(Martin Albrow)那里,全球化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我們生活在自己的時代里,全球化時代以史無前例的方式把世界向我們開放。”?
全球化給德國造成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適應于全球化的形勢,如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打造德國新文明,成為德國面對的兩個最為迫切的問題。
首先,深刻吸取歷史教訓,創(chuàng)導世界和平。2003年5月31日,面對美國對伊拉克開戰(zhàn)造成的危機,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和法國哲學家德里達聯(lián)名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和法國《解放報》發(fā)表文章《論歐洲的復興:首先在核心歐洲捍衛(wèi)一種共同的外交政策》,呼吁歐洲人盡快行動起來振興歐洲。其文曰:“當代歐洲的典型經(jīng)驗是20世紀的極權統(tǒng)治和大屠殺——對歐洲猶太人的迫害和滅絕,納粹政權同時也把被占領的國家納入其中。對過去展開自我批評,讓我們回想起了政治的道德基礎。……一段好戰(zhàn)的歷史曾經(jīng)把所有歐洲國家都卷入血腥的沖突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歐洲國家從針鋒相對的軍事動員和思想動員當中得出教訓:必須要發(fā)展一種新型的跨國合作形式。歐盟的成功歷史加強了歐洲人的如下信念:要想使國家的暴力機關在運行過程中有所節(jié)制,在全球層面上同樣也要求互相對主權的活動范圍加以限制……我們當下處境中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帝國滅亡的經(jīng)歷中領悟些什么。這樣一種‘走下坡路的歷史’在很多情況下是與殖民帝國的滅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帝國統(tǒng)治和殖民歷史一去不復返,歐洲的政權也就得到了一個機會,與自己保持一種反思的距離。”?
第二,打造更為優(yōu)秀的德國文化,使其成為德國進入全球化的前提。德國認識到,為了適應全球化的形勢,德國必須掃除和與全球化現(xiàn)代精神相違背的一切障礙。首先要致力于德國民族文化的優(yōu)化,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夠為全球文化接納,并且成為支撐全球文化的基礎。
第三,擴展德國的教育和創(chuàng)新體系。盡管德國在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世界上領先,但為了適應全球化形勢,必須打破“酒香不懼巷子深”的思想,以更高的質量來對世界各國的學生、學者、科學家開放。為此,德國政府致力于建立國際化的高端交流平臺,既加強了德國大學的吸收力,也為德國融入全球文化開辟了途徑。如何提高外國學生人數(shù)在德國大學中的比例,也是對全球化的回答。為此,德國聯(lián)邦教育與研究部發(fā)起了一個領航計劃,主要是面向外國學生,以英語教學,從97、98冬季學期先開設13門課程。德國聯(lián)邦教育與研究部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簽訂了相互交換學生的計劃,以及一系列旨在增加德國大學吸引力的措施。?
第四,增加德國的區(qū)域競爭力,倡導“歐洲認同”,以歐盟為單位,發(fā)揮德國的作用。正如哈貝馬斯、德里達所言:“我們所有人腦海中都有一幅關于歐洲的圖畫,充滿了和平、合作,對其他文化開放并積極進行對話。今天的歐盟已經(jīng)是一種‘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在后民族格局中會自成一派。歐洲的社會福利國家制度也一直都具有典范意義。今天,在民族國家層面上,歐洲的社會福利國家制度已經(jīng)陷入了被動。但是,未來把資本主義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政策,也不能不遵守社會福利國家制度所確立的社會公正準則。歐洲既然能解決上述兩個廣大范圍內的問題,為何就不能接受進一步的挑戰(zhàn),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捍衛(wèi)并推動一種世界大同秩序呢?”
德國的上述政策收到了一定實效。在全球文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德國事物被世界其他國家所接受。全球化標準是跨越國界的科學標準,它不以某個國家的標準來衡量,卻以優(yōu)秀性、互補性來加以調節(jié)。這樣,全球化的目的,也就不僅僅是在為某國人謀福祉,而是要讓全球的人們包括德國人都得到福祉。人類福祉作為一個衡量世界進步的大單位,要求德國人跨越國界來考慮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德國宗教改革時期國家與教會關系變遷”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BSS028)
注釋
【1】江建國:《歐洲思想界的一場大討論 歐洲特性與歐美關系》,《人民日報》, 2003年11月17日, 第7版。
【2】ForExample, see Peter Blickle, "Alternatives to Feudalism Based on the EarlyModern State: The Constitution of Territorial Assemblies," in his The Revolution of 1525: The German Peasants War from a New Perspective,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3】HajoHolbor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The Reformation,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p.39.
【4】PeterBlickle, The Revolution of 1525, p.176.
【5】TomScott, Society and Economy in Germany 1300-1600,Hampshire and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162.
【6】PeterBlickle, The Revolution of 1525, p. 218.
【7】GeorgeDuby: Rural Economy and Country Life in the Medieval West,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68, p,503.
【8】DavidSabean, "The Communal Basis of Pre-1800 Peasant Uprising,"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8, 1976, 356.
【9】Blickle,The Revolution of 1525, p. 83.
【10】【11】[英]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33、53頁。
【12】"MichaelGaismairs Tiroler Landesordnung," in Adolf Laube, ed., Flugschriftender Bauernkriegs Zeit, Koln·Wien: Böhlau Verlag, 1975, p.142.
【13】G.Barraclough,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46, p.449.
【14】G.Barraclough,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 p. 450.
【15】John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1.
【16】R.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 Sage, 1992, p.6.
【17】M.Water,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pp.9-10.
【18】M.Albrow, 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7, p.2.
【19】【21】[德]哈貝馬斯、[法]德里達:《歐洲的復興》,載《讀書》,2003年第7期。
【20】方在慶:《全球化對德國科技、經(jīng)濟競爭力的影響》,載《科技導報》,2001年第8期,第64頁。
TheUps and Downs of Germany: From History to the Future
ZhuXiaoyuan Zhou Shiting
Abstract: The elements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evolution are an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ancient times, Germany did not experience a deepRom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ges, its one thousand years long politicaldivision continued; the German Empire was characterized by family rule, andoften "abused power for personal gains" in the name of the Empire;the German people were strong, and often played a mainstay role at the criticalmoment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Germanhistorical process, so a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Germany. Meanwhile, we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 the German elements have always had a great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history, including both the GermanReform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Germany. By analyzing the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German development model, people area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y and the UK and France in termsof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developmentpath of Germany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Germany, Reformation,political structure, European identity, European Union, global power
【作者簡介】
朱孝遠,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歐洲中世紀史、歐洲文化史、德國宗教改革史。主要著作有《宗教改革與德國近代化道路》等。周施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歐洲中世紀史、歐洲文化史、德國史。主要著作有《信仰與生活:16世紀德國紐倫堡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