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行河北”是河北省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全新主題道德實踐活動,聚焦于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弘揚雷鋒精神。“善”指存善念,講道德,知榮辱,樹新風;“行”指勇于實踐,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其主要內容包括樂于助人、誠實守信、孝老敬老等,都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和發(fā)揚,在新時期具有獨特的社會實踐價值,對于河北省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善行河北 傳統(tǒng)美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擁有上千年的文明,孕育和滋養(yǎng)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這些傳統(tǒng)美德經(jīng)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愈加散發(fā)著人文價值和獨特魅力,彌足珍貴,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和借鑒。而“善行河北”主題實踐活動,不僅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與發(fā)揚,而且對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與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激勵和促進作用。
“善行河北”主題活動的基本內涵
“善行河北”是始于2012年的主題道德實踐活動,主要目標是在社會上形成互助友愛、誠實守信、尊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并以提高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弘揚正能量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為主要依歸。
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文明委在第十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對“善行河北”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具體來說,“善”指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吸收豐富的養(yǎng)分,以“厚德重義”的河北歷史文化為主要理論載體,形成知榮辱、懂興衰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鼓勵大眾提高道德水平,形成秩序井然、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行”是指注重實踐,讓公眾嚴格要求自己,從身邊的事情出發(fā),從平凡的小事出發(fā),積極踐行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最終的目標是鼓勵大家做樂于助人的河北人、做誠實守信的河北人、做孝老敬老的河北人。通過活動的開展,將在全社會形成以助人為樂為榮,以冷漠待人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實踐承諾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
“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瞄準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各種問題,確定了活動的重點方向,倡導理想道德,盡力架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是倡導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熱心幫助別人,互助友愛,反對不聞不看,置之不理;二是倡導人們在日常的商業(yè)活動中能夠遵守承諾和信用,反對坑蒙拐騙,危害大眾;三是倡導人們尊老敬老,懂得報答父母恩情,盡力贍養(yǎng),反對視而不見,冷漠對待。
在開展“善行河北”活動中,為了將其貫徹得細致、扎實,將在全省范圍內廣泛發(fā)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yè)從業(yè)人員,以“互助、誠信、孝敬”為活動內容和行動標準,從活動內容出發(fā),踐行“善行河北”教育實踐活動。同時還做出規(guī)定,在進行文明家庭、文明社區(qū)、文明單位、文明村鎮(zhèn)和文明城市的評選活動中,要將“善行河北”主題內容作為評測標準與選擇條件。要求各級各類生產(chǎn)經(jīng)營和對外服務窗口,都要做到有約必踐,講究信譽,堅決杜絕缺乏誠信的職業(yè)道德問題。圍繞該項活動,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和各類人群參與進來,發(fā)揚各級各類宣傳文化陣地的獨特作用,營造引導活動有效開展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
“善行河北”主題活動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
樂于助人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延續(xù)。樂于助人指一個人盡自己所能地去幫助別人,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并將這些事情當作快樂的事情來看待。對樂于助人行為的提倡,是社會對人類這種高尚行為與思想的肯定與褒獎。具體來說,這種樂于助人的行為反映了中國人的“仁義”之心。仁義,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一種美德,這種美德表現(xiàn)在圣人的演說與著作中。中國古代的文化流派很多,但是不論何種派別,都將其作為本派理想的重點思想進行宣揚和發(fā)展。
樂于助人的本質是“愛”人。首先看儒家代表人物的仁愛思想與樂于助人的內在聯(lián)系和傳承。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主張“仁義愛人”,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述要點是在將愛廣施于人??鬃拥娜蕫?,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階段,由開始對家人、朋友的愛擴展至對他人、社會、國家的愛。而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親親”、“仁民”、“愛物”。“親親”的意思是指人要愛護和自己具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只有以對親人的感情作為基礎,才能夠養(yǎng)成博愛之心,逐漸擴展而關愛和幫助其他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護,更別提對別人的愛護了。除了儒家,墨家對于仁愛待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兼愛”、“非攻”。“兼愛”的含義指對待社會大眾要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對待,要在平等對待他人的基礎上實現(xiàn)廣泛的愛,這種理念與孔孟的主張如出一轍。只不過孔孟將這種博大的愛作了層層遞進和細化?!抖Y記》中記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仁愛,不僅指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關愛的感情,還將其擴展為對于社會大眾和國家的關愛之心。而當每個人都能夠以仁愛之心對待別人時,以幫助別人為快樂,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互助友愛、和睦溫馨的大家庭,這是中國人千百年孜孜以求的完美社會理想。
由此可見,“善行河北”中樂于助人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拓展與發(fā)揚,在現(xiàn)代化程度不斷推進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仍舊需要樂于助人的精神廣泛傳播,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人文氛圍,因此,該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誠實守信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誠實守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誠實而不欺騙,這個集中在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內在品德方面,是一種內在的修為和道德境界;二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的關系,這是一種外在的和諧關系,即對他人具有基本的信任感;三是信守諾言,即許諾人嚴格遵守對他人的承諾,表現(xiàn)了許諾人對自身行為規(guī)范的內在要求,是一種個人品質的體現(xiàn)。誠實守信,指一種做人的品德,即真誠實在,信守諾言,心口如一,沒有欺騙。我國從古至今,針對誠實守信,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流傳下來,如“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均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誠實與信用兩種品格的重視和推崇。而我國文獻中關于“信用”的最早記載,則是商湯伐桀時,所說的“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商湯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們相信他對諾言的重視和遵守。之后,儒家圣賢孔子發(fā)表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言論,認為在與朋友交往時,言而有信是最應遵守的基本準則和道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更別提能交到朋友了。而孟子提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為信。”只有一個人有信用,才能說他具備善德。在儒家圣賢的眼中,誠實守信是值得提倡和遵循的道德標準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和靈魂,被傳承至今而不過時。當前,在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依舊需要人們對信用的遵守和諾言的踐行,這是建立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基礎。而誠實守信更是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所應該遵守的商業(yè)理念,這對于建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促進國民經(jīng)濟良性有序運轉具有重要的作用。
孝老敬老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孝”,在古書《爾雅》中這樣解釋:“善父母為孝。”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善待父母是為孝。在中國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孝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儒家將其吸收并闡發(fā)為非常規(guī)范完整的有關孝的倫理道德,主要內容為:子女要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對父母予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要考慮父母的飲食是否習慣和周全,要盡心竭力地伺候父母,當父母生病時,要積極地延請名醫(yī),開具藥方,抓藥,知道父母身體恢復健康。而針對照顧和關心父母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古人也做出了重要的規(guī)定和闡述,比如,在《禮記·曲禮上》中,作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凡為人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醒。”也即要對父母的居所、生活等各個方面都要注意,務必讓父母生活舒適愉快。而還有一些人對父母的恩情也表達了時不我待之意。如《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段話是說,對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子女做好了報答的準備,卻沒想到天降災禍,難以再報答,表現(xiàn)了無盡的哀傷與悔恨之意。而對于人們那些不孝順的行為,古人也非常痛恨。孟子曾指出:“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列舉了五種不孝的行為,說明了贍養(yǎng)、照顧父母,讓父母安享晚年,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如果人們做出了以上不孝的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和批評。除了儒家學者在義理中重點強調和闡釋“孝”的重要性,很多朝代的帝王也將孝作為立國治國之本,以孝治理天下,甚至將孝列為國家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之一。“孝廉”是漢武帝時為選拔人才而開設的察舉考試,以“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為主要考察目標,主要將孝順作為官員選拔和任命的標準,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對孝的推崇和重視。而當前社會處于改革關鍵期和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生活壓力增大,在繁忙勞碌的工作和奔波中,忽略了對家庭、親情的呵護與堅守,減少了對父母的牽掛,這些都違背了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孝老敬老理念,亟需得到改變,“善行河北”主題活動則提供了一個改善與扭轉的契機。
推進“善行河北”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
“善行河北”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
道德的實踐活動,也是對河北人文精神的重塑與建構,是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更是認識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內涵豐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將思想與行為統(tǒng)一于外在實踐中。該活動著重強調善與行的統(tǒng)一,認為人心中的善念必須與行動統(tǒng)一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善行河北”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濃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表現(xiàn)為“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其中,“仁”是最基本的理念,它的含義是止于至善,最終歸結為“善”字,由此可見,善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價值觀。“善行河北”理念的提出,是從傳統(tǒng)文化中深入挖掘善的根源和內涵,與燕趙大地自古以來“尚德重義、古樸厚重”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傳承了歷史文化的精髓,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實踐出發(fā),準確定位了物質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以“善”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這是從河北省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實際出發(fā)而提出的人文理論,對凈化人們的心靈,肅清社會風氣,提高公眾對社會的信任感,調節(jié)人際關系,提高公民整體道德素質水平,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善行河北”明晰了社會價值導向,有助于糾正不良風氣。“善行河北”是對社會風氣的規(guī)范與修正,具有明確的示范作用。社會風氣體現(xiàn)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價值取向,直觀地反映了公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于塑造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帶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激勵,也對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而不良的社會風氣,則會使人們滋生消極的負面情緒,摧毀人們對社會的希望和信心,破壞健康良好的社會秩序,腐蝕積極向上的社會機體,對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和長遠發(fā)展非常不利。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多種價值觀的出現(xiàn),人們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忙于追逐現(xiàn)實利益,迷失了本心,逐漸放棄了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包括樂于助人、誠信、孝道等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倫理均受到了現(xiàn)實的沖擊,被一些人拋棄和淡忘,出現(xiàn)了道德滑坡、人們期盼道德良知的社會氛圍。善行河北是在全省建設“經(jīng)濟強省,和諧河北”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設活動。
“善行河北”活動的提出和推廣,對于匡正社會風氣,蕩滌污泥濁水,營造正確的精神文化價值和輿論氛圍,提高河北省內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關鍵意義;“善行河北”凸顯了新時期河北的時代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具有思想引領作用,鼓勵全社會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樹立正確價值理念,激發(fā)潛能,搶抓時代機遇,努力拼搏奮斗,為建設經(jīng)濟強省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內在的文化驅動。
“善行河北”是一種文化建設行為,有助于河北文化健康發(fā)展。“善行河北”從思想道德出發(fā),落腳于日常行動中,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是需要全省人民齊心協(xié)力、積極行動和踐行的文化建設工程。作為河北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繁榮的有力載體,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有助于提升全省的文化內涵。善是人心之初,并無大小,更無止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標志,也是社會進步的階梯,一直在影響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成長,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與各項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積累、反復實踐的活動。只有將這項道德實踐活動長期堅持下來,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文化熏陶、文化影響和文化制約作用,督促公眾以良好的品性、積極的行動推動和維護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河北文化建設在良性的軌道上運行和發(fā)展。“善行河北”實踐活動內涵豐富,是河北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能夠促進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糾正目前存在的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在長期的實踐中,其思想文化內涵將得到充實,系統(tǒng)完善的道德建設機制將得到確立,從而使河北省的道德建設呈現(xiàn)常態(tài)化與長效化的局面。
結語
“善行河北”活動中所提倡的樂于助人、誠實守信、孝老敬老等內容及理念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前后相繼、一脈相承的,具有極強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是我國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對于營造良好、和諧、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一項利在當代、澤惠后世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需要全民行動起來,廣泛參與,才能取得理想的實踐效果。在踐行“善行河北”活動中,只有準確把握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努力宣揚其獨特的人文價值觀,才能在推廣過程中收獲豐碩的成果,形成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道德品牌和價值體系,樹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河北人民形象,以德動人、以善感人,為建設經(jīng)濟強省、和諧河北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作者為平頂山堯文化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室副教授)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