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術界、政府和公眾高度關注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霧霾天氣的主要特征是高濃度的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2013年初,國際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發(fā)表了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評估(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項目研究結果。從全球來看,PM2.5在所有健康危險因素中排名第8,2010年全球有322萬居民提前死亡與PM2.5污染相關。在我國,PM2.5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險因素(前3位分別是高血壓、不良膳食習慣和吸煙),2010年我國約有120萬居民死亡與PM2.5污染相關。2013年10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首次將大氣污染列為致癌物,大氣顆粒物作為主要的大氣組分也被列為致癌物,22.3萬人死于大氣污染導致的肺癌,并指出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大氣污染,城市空氣質量將會持續(xù)惡化,到2050年大氣污染(主要是大氣顆粒物和地面臭氧)將成為全球環(huán)境導致死亡的原因之首。
當前,我國關于PM2.5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與發(fā)達國家基本一致。我國已有PM2.5與健康之間相關性的生態(tài)學研究和干預研究,1993年至1997年中美學者就合作在廣州、武漢、蘭州、重慶等城市開展了橫斷面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PM2.5與兒童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病率和肺功能下降呈線性、正相關關系,PM2.5的影響遠大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此后,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開展的時間序列研究認為,PM2.5暴露確實增加城市居民的死亡和發(fā)病風險。通過PM2.5組分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PM2.5中健康危害大的成分來自于化石燃料燃燒,多環(huán)芳烴、重金屬等化學組分生物毒性最大。在干預研究方面,北京奧運期間開展的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PM2.5濃度從奧運前的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奧運期間的45 微克/立方米左右,其間北京市居民哮喘發(fā)病風險下降了50%,各種亞臨床健康指標(比如血液炎癥因子、凝血功能等)也有明顯改善。
PM2.5對人體各器官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為對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影響,會導致局部支氣管的通氣功能下降、細支氣管和肺泡的換氣功能降低,長期作用會導致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在心血管系統(tǒng)方面,會誘導血栓形成、血壓升高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及心率變異性降低、心率升高和心律失常。特別是致癌效應,PM2.5中的多個成分具有致癌性或促癌性。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PM2.5的有機提取物和無機提取物也都具有致突變和遺傳毒性。美國癌癥協(xié)會主持的一項隊列研究,對120萬美國成人進行了長達26年(1982~2008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PM2.5濃度升高10微克/立方米,人群肺癌死亡率將升高15%~27%。還有研究提示,孕期母體的PM2.5暴露與低出生體重、早產、宮內發(fā)育遲緩等有關系。此外,有部分研究提示,PM2.5誘導的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可能累及腦部,從而加速老年癡呆癥的進展。但目前PM2.5對生殖、神經等影響的結果不甚一致,尚無法確證因果關系。
現(xiàn)階段我國大氣污染與健康研究證主要集中在人體健康效應終點上,如急性健康效應、慢性健康效應和干預效應,同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管理決策需求以及公眾對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我們仍缺乏危害特征的基礎研究數(shù)據,對大氣污染致健康危害機制的認識也十分有限,大氣環(huán)境管理亦缺乏基于本土的健康研究證據予以指導,這也嚴重制約了相關疾病的有效防治以及相關政策與標準的制訂。
霧霾污染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發(fā)生,因而如何從公共衛(wèi)生的角度應對霧霾天氣顯得尤為重要。對公眾而言,在出現(xiàn)霧霾天氣或M2.5濃度較高時,可以采取佩戴有防護PM2.5功能的口罩,采取一些必要且科學的防護措施則尤為重要。而對PM2.5污染敏感的人群,如老人、小孩,還有心肺疾病患者等,則需要減少室外PM2.5的暴露。另外,加拿大和我國香港環(huán)保部門推出了“空氣質量健康指數(shù)”,我國國家衛(wèi)生和環(huán)境管理部門可推出“霧霾健康指數(shù)”,以直觀地告訴公眾空氣質量對健康危害的程度,從而指導人們采取適當?shù)拇胧p少霧霾的健康威脅。
闞海東 (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陳建民 (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