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問診”和“專業(yè)體檢”確保生產(chǎn)安全
“福島核電站是上世紀的技術,在設計和建造上,肯定不能與現(xiàn)在的核電技術同日而語。”在李光遠看來,日本福島核事故給社會民眾造成的恐慌,“華龍一號”施工方希望用建造上的嚴謹一點點消除。
如在雙層安全殼內殼上鑲嵌6毫米鋼板的縫隙焊接上,就有著極高且苛刻的技術要求。這圈鋼板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旦發(fā)生小的核事故,確保所有擴散物質不會擴散到外界。
把一塊塊鋼板銜接成45米直徑的圓圈,意味著要把2200噸的鋼板焊在一起。有的核電人把這個過程形容為“縫衣服”,擔任焊接的核級焊工是裁縫,把這些(鋼板)材料拼接在一起。
但核電鋼板的焊接顯然比衣服的制作要求更加嚴絲合縫。
首先是對人員資質的要求。這些核級焊工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培訓、理論學習和考試,才能取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fā)的資質證書。“一般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技術和經(jīng)驗比較好的,也需要用上四五個月。”李光遠告訴記者,即便拿到了“駕照”,也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正式上崗。“這和其他建筑工地的施工大不相同”。
其次,是施工過程中的“人工檢查”和“專業(yè)體檢”。
在焊接過程中,除了具體負責焊接的核級焊工,周圍還配備專業(yè)的檢測人員,在完成的每一處焊縫中進行人工無損檢測。
“這只是第一關,被焊過的鋼板還要被送到金屬實驗室,去拍X光片做進一步檢測。”李光遠說的金屬實驗室是一間建造在核電廠施工現(xiàn)場的廠房,每天,被焊接完的鋼板都要被拿到金屬實驗室進行X光拍照檢測。
“就像去醫(yī)院進行外科檢查和內科檢查一樣”。李光遠說,僅靠人工肉眼判斷不夠,一定要用專業(yè)的機器去分析焊縫中是否存在氣孔、雜質……有時候不合格處僅有針尖似的小黑點那么大,這也十分考驗檢測者的眼力和專業(yè)。“無論是核級焊工、無損檢測人員還是金屬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他們全部都要取得相關證書”。
最后,這些焊縫即便通過X光片檢測沒問題,還要檢測其在高溫和低溫環(huán)境里的耐受程度。
“不僅是焊接的質量有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包括鋼筋混泥土、預應力系統(tǒng),每道工藝都有嚴格的標準和程序。”李光遠告訴記者,從鋼材的制定、原材料進場,再到軋鋼、出鋼板等節(jié)點,所有的流程都嚴格按照要求來做。“一張鋼板從制定、生產(chǎn)、焊接再到最后完成檢測,需要大半年的時間”。
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華龍一號”工程位于廣西,夏季炎熱多雨,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李光遠坦言,建設“華龍一號”的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挑戰(zhàn),一個是時間,另一個就是天氣。
去年施工方進場后,當?shù)氐奶鞖庖恢倍继幱谂_風季,有效的施工期比較少。六七月的時候,防城港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都處于雨季,再加上當?shù)氐母邷靥鞖?,給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中建二局核級焊工班班長楊運兵已經(jīng)有20年的焊工經(jīng)驗,“華龍一號”建造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夏天高溫時,施工現(xiàn)場的鋼板表面溫度近乎100多度,但每天勞動強度大,“喝下去的是水,但沒有汗出來。”
核電的建設是一個周期長、投入高的建設,怎樣吸引人才、儲備人才、管理人才,同樣是施工方面臨的主要問題。
李光遠表示,在鋼結構專業(yè)技術人員上,中建二局采取了鋼結構專業(yè)化技術人員梯隊和鋼結構專業(yè)技術人員分類培養(yǎng)模式,有效地保證了鋼襯里、不銹鋼工程的順利施工。同時正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渠道吸納人才,并對招聘的人才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為后續(xù)“華龍一號”的項目承接儲備人才。
核級焊工的培養(yǎng)目標是到今年年底數(shù)量達到250人。據(jù)介紹,項目組織成立了焊工培訓學院,以防城港核電項目為平臺培養(yǎng)一批具有優(yōu)秀焊接能力的焊工,并與中建二局安裝公司廊坊基地合作培養(yǎng)核級焊工,有效保證防城港核電二期雙核島鋼襯里及不銹鋼工程的順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