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fā)生在校園內(nèi)外的青少年問題行為、違規(guī)行為、越軌行為、異常行為和極端偏差行為可謂層出不窮,而且呈愈演愈烈、低齡化趨勢。河南22歲大學生在宿舍自縊、江蘇豐縣10歲女孩喝農(nóng)藥自殺……過去一兩年發(fā)生的刷屏事件至今還歷歷在目。其實,這些悲劇的背后無不隱藏著“心理元兇”。時至今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救助,已不再可有可無,正成為教育“剛需”。根據(jù)多年心理咨詢實戰(zhàn)經(jīng)驗,我認為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三個“關鍵口”。
其一,警惕“封口”教育,避免把“好學生”逼向死角
過去我們的心理教育,很長時間內(nèi)一直把矛頭對準“問題兒童”和所謂的“壞學生”,而忽略了一個現(xiàn)象:好學生的痛苦其實比所謂的壞學生還要深。
“22歲女大學生宿舍自縊”發(fā)生后,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過:這位女大學生的自殺和學校的處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只是學校的嚴重處罰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學校對于學生的處罰一定是要本著教育為目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發(fā)展的方向和后路都堵死的話,這對于學生來說未免過于殘忍,對于好學生來說更是致命。當一個積極上進的大學生,因為犯了過錯,面對“學位證沒了,預備黨員沒了,還不許考研”的處罰,難免會沖動走極端。
事實上,平時很多好學生的內(nèi)心壓力一直都很大。一方面,因為性格比較內(nèi)向,他們把人際關系的弱勢轉(zhuǎn)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保持好學生形象成為其賴以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好學生形象,他們往往會壓抑自然需求,不能做真實的自我,為了得到稱贊、欣賞和羨慕,而選擇去討好別人。長此以往,其內(nèi)心積壓了太多負面東西,一旦孤注一擲的發(fā)展方向被剝奪,就會有“被判了死刑”的激烈反應。
因此,我們的心理教育首先要確立一個“絕不把孩子逼向死角”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光適用于心理敏感脆弱易走極端的好學生,也適用于所有學生。無論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做到讓孩子看到人生發(fā)展方向和機會絕對不只有眼前的一兩個。
避免悲劇發(fā)生,具體把握兩個重點:一是培養(yǎng)孩子的開放性格,引導積極抒發(fā)和轉(zhuǎn)移情緒的能力,確保遇到問題不鉆牛角尖;二是完善對孩子的支持系統(tǒng),家長和學校多鼓勵并豐富孩子的發(fā)展方向,確保孩子自信而有安全感。
其二,強化“出口”教育,讓“壞學生”得以情緒宣泄
除了極端行為,家長更多擔心的是孩子的問題行為、擔心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氣。通俗地說,就是怕孩子變壞了。實際上,孩子不良行為,是內(nèi)在負面情緒的一種外顯。
拿家長最反感的說臟話為例。首先,說臟話是一種情緒宣泄方式。罵兩句臟話,自己的憤怒、緊張情緒得以舒緩,大人不是常常用這招嗎?開車被超越,小聲抱怨幾句,發(fā)泄一下不滿,也就過去了,就怕那種二話不說開車追上去掐架的。說臟話對于轉(zhuǎn)移和化解內(nèi)心憤怒,有積極意義。其次,說臟話是一種群體認同方式。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亞文化。男孩比女孩臟話多,背后就有文化認同在起作用,因為我們的文化覺得男孩子就要粗獷一點,說臟話是男孩展示自己“爺們”氣質(zhì)的手段。
找到孩子說臟話的動機,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解決方法:
首先要引入一個“公共廁所效應”:在一個合理的、社會認同的公共場所集體宣泄。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看足球賽,在萬人體育場盡情釋放情緒。學校也可以制造集體發(fā)泄情緒的機會。當孩子有了憤怒、委屈的釋放渠道,就不會傷害到自己了。
其次,優(yōu)化我們的語言環(huán)境,罵人絕大部分是后天學來的,學習的對象一個是身邊重要的人,另一個是成人影視作品。
另外,學??梢宰鲆患虑?mdash;—把臟話列入校園欺凌的范疇。侮辱性語言帶給孩子的傷害一點不比肢體沖突小。多利用主題班會的方式讓每個孩子說出自己不希望聽到的臟話,同時承諾不罵這樣的臟話,形成公約貼在前面,每周大家互相檢查并自檢,然后再不斷地豐富內(nèi)容,慢慢讓孩子懂得其實這真的是一個不文明的行為。
說臟話的對策可以運用于其他問題行為和不文明行為。不良行為多是情緒累積的結(jié)果,對此的心理輔導重點就是正視孩子的情緒并給他們制造合理的發(fā)泄出口。
其三,積極“入口”教育,重建受害者的社會信任
“河北7歲男孩遭繼母虐待”發(fā)生后,我在接受過媒體采訪時傳達過這個觀點:“不管是受虐者,還是旁觀者、施虐者,其實他們都是受害者。”受虐者和施虐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毋庸置疑,但作為旁觀者的兒童,雖然沒有直接受到傷害,但目睹了施虐過程,對其身心影響、后天行為的效仿、內(nèi)心的沖突,都是巨大的。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容易出現(xiàn)人際疏離,無法信任人,要么逃避與人交往,要么以后也學著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因此,對旁觀者的心理輔導必不可少,而且和對受虐者、施虐者的心理輔導一樣,要長期追蹤,定期評估和分析,直至確認他們已經(jīng)可以正常進入生活。
另外,在分析施虐者心理的時候,不能扣一個“人渣”帽子簡單了事,而要更多結(jié)合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分析救助,施虐者很可能過去有著被虐待的經(jīng)歷。而受虐者和施虐者的父母問題也應該引起關注,作為父母應該是知情者,沒有早早發(fā)現(xiàn),要么是疏忽,要么是慫恿。
總之,在給孩子做心理輔導的時候,我們要全面分析和評估各種因素,如此,才能打開他們對社會和人性的信任“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