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涇陽縣公安局堅持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以中張派出所為試點,以“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chuàng)建為抓手,突出打防結合、整體防控,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積極探索基于轄區(qū)社會治安特點的“楓橋式”基層警務模式,推行矛盾調解“閉環(huán)化”、治安防控“網格化”、服務群眾“零距離”,實現了轄區(qū)發(fā)案率大幅下降,矛盾化解成功率、轄區(qū)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涇陽縣政府黨組成員、縣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國強強調,要充分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突出黨建引領,以中心警務室為陣地,以多級多元調解矛盾、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著力構建民意導向的基層警務新模式,全力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涇陽樣板。經過前期的積極探索,扎實推進,中張派出所逐步形成了符合縣域實際的“楓橋式”基層警務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矛盾調解全流程“閉環(huán)”,力爭實現“矛盾不上交”
中張派出所堅持“多級聯動,多元共治”的工作思路,建立了鎮(zhèn)、所、村三級聯動,綜合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等多途徑的調解機制。根據矛盾的調解難易程度,分別經由中心警務室協(xié)同村內賢達調解;依托派出所警調中心聯系司法所、律師、村組志愿調解隊進行調解;根據矛盾具體涉及的領域,協(xié)調公安、司法、民政、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參與,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調解;未能成功調解的,由司法所牽頭負責,引導進入民事訴訟渠道,實現全流程“閉環(huán)”,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堅決杜絕“民轉刑”。自2019年4月新型警務模式運行以來,已成功調解因莊基、耕種、日常生活瑣事引起的各類矛盾糾紛27起,未出現因矛盾升級引發(fā)的“民轉刑”案件、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體性事件等。
安全防范全轄區(qū)“入網”,著力實現“安全不出事”
中張派出所以4個中心警務室為中心向外輻射,將全鎮(zhèn)18個行政村、160個村民小組納入“防護網絡”,統(tǒng)籌群防群治力量,借助現代科技,前移工作陣地,將網格內的小安全匯聚為全域的大安全。派出所警力突出鎮(zhèn)村主干道、重點區(qū)域、重點單位,采取車巡、步巡等多種形式,開展“拉網式”巡邏,不斷強化社會面治安防控。4個中心警務室突出網格內的治安防控,警務室民警牽頭組織并進行業(yè)務指導,18名村警具體負責各自網格,通過有效整合村級巡邏隊、“紅袖標”志愿巡邏隊、治安積極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開展治安防控,實現“網內有格,格內有人,人負其責”的工作局面。同時,積極發(fā)動村民做到鄰里守望,建立專門安全防范“微信群”,定期召開警民懇談會、警情通報會,組織開展平安宣傳進村組等活動,進一步提高村民防范意識,擴大防控覆蓋面,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自新警務模式運行以來,發(fā)案率同比下降57%。
服務群眾全業(yè)務“升級”,努力做到“服務不缺位”
中張派出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推進由“大廳辦”向“網上辦”“預約辦”“加急辦”“有困難上門辦”提檔升級,真正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一是前移日常業(yè)務,將有條件的戶籍業(yè)務前移至4個中心警務室辦理,熱情接受群眾咨詢,并向群眾發(fā)放《辦事指南》,引導群眾使用“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讓群眾辦事不出村,一次就辦好。二是實行特事特辦,充分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對轄區(qū)內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提供上門辦證服務,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三是開通綠色通道服務。針對學生高考、中考等特殊時期,采取提前到崗、延遲下班等措施延長服務時間,并專設“綠色通道”,確保學生隨到隨辦,切實做到“急群眾之所急”。四是暢通警民溝通渠道。利用微信群、入戶走訪宣傳等途徑公布戶籍民警聯系電話,隨時接受辦證群眾的咨詢與預約,分流辦證高峰群眾,減少群眾等待時間,不斷提升窗口服務質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