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接觸經濟以“無人”和“社會距離優(yōu)先”為特征,旨在阻斷疫情傳播,并借助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政務”和無接觸治理模式構建。盡管無接觸經濟的時代轉向助推了產業(yè)的智能化升級、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和社會的精細化治理,但是也存在社會信任缺失、監(jiān)管難度加大以及對技術過度依賴等各種潛在風險。為此,黨和國家要多措并舉,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助推無接觸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有效化解意識形態(tài)多元、參與無序和內容異化等風險。
【關鍵詞】無接觸經濟 社會治理現代化 網絡經濟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帶動全社會興起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熱潮,信息經濟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不斷攀升。”無接觸經濟即是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下,依托“互聯網+”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產業(yè)形態(tài),代表著傳統(tǒng)實體經濟的提檔升級以及現代網絡經濟的深度發(fā)展。同時,無接觸經濟的運行方式還被應用于政治和社會領域,既推動了無紙化辦公和線上服務等現代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手段的革新,又促進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由此,無接觸經濟的發(fā)展,是黨和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堅持群眾“生命優(yōu)先”原則的重要體現。無接觸經濟以“無人”和“社會距離優(yōu)先”為特征,旨在阻斷疫情傳播,并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政務”和無接觸治理模式構建。
無接觸經濟的時代轉向意義重大
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無接觸經濟產生于以計算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一體的“電子空間市場”的建立。作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新的生產、生活和交易方式,無接觸經濟反映了網絡經濟理論的內涵特征,并具有智能化、精細化和靈活性等多重優(yōu)勢。面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在全球的蔓延,傳統(tǒng)實體經濟受到巨大沖擊。為推動消費回升,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yè)恢復發(fā)展,黨和國家開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以“無人”和“非接觸”為特點的智能物流、無人配送、網上商店、線上消費、遠程協(xié)助、視頻會議、在線學習等無接觸經濟產業(yè)日漸發(fā)展起來。由此,無接觸經濟雖然是一種時代的產物,但是這種“有距離”和“無接觸”的交往方式已經全面地進入日常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生活之中。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20年第一季度的統(tǒng)計數據可知,在高技術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領域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投資增長3.2%,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增長39.6%,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投資增長17.4%。這意味著現代網絡經濟的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極大地帶動了我國的消費和投資行業(yè)。事實上,無接觸經濟也是現代網絡經濟的重要表現,其運行符合網絡經濟理論所揭示的經濟規(guī)律;同時,無接觸經濟又體現出技術的創(chuàng)新趨勢,能夠有效改革勞動生產的過程和條件,既具有強大的經濟活力,又可以為經濟社會生產帶來正向結果;此外,無接觸經濟還將社會治理的問題技術化,即把本屬于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的體制結構問題,悄然轉化為以工具主義邏輯為主導的行政技術問題。總體來看,無接觸經濟的時代轉向,初步形成了通過“人—物—人”“人—網絡—人”等物理和實體空間的相對隔離來發(fā)展經濟、穩(wěn)定政治和完善治理的新方式,特別是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yè)態(tài)在抗疫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都意義重大。
無接觸經濟加速產業(yè)智能化轉型,促使傳統(tǒng)實體經濟不斷提檔升級。無接觸經濟的發(fā)展,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即互聯網和傳統(tǒng)產業(yè)的聯合。事實上,無接觸經濟的技術支撐在于“互聯網+”的普遍應用,以及以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為主要表現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因此,無接觸經濟具有智能化特點和趨勢,且其主要通過優(yōu)化生產要素、更新業(yè)務體系、重構商業(yè)模式等途徑完成傳統(tǒng)實體經濟的轉型。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無接觸經濟不僅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為電子商務的推進帶來新的契機,并推動了制造業(yè)升級和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從智能物流、無人配送等智能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來看,它們具有自動化的運行模式,無需人工處理即可完成產業(yè)經濟在包裝、運輸、裝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有效調度。由此,無接觸經濟對于穩(wěn)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企業(yè)生產和產業(yè)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價值。
無接觸經濟助力政府信息化建設,加快線上無紙化辦公流程的形成。無接觸經濟時代,線上的電子政務系統(tǒng)、學習強國平臺、Zoom、騰訊會議、釘釘等遠程辦公軟件的應用,形成了“互聯網+政務”的政府治理流程,也確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政務處理工作的順利推進。特別是在“無接觸”的環(huán)境要求下,以線上申報、審批和處置為主,線下為輔的公共事務處理機制,打破了地域和時空的制約,縮短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溝通距離,從而使無紙化辦公成為了可能。比如,國家稅務部門關于2019年個人所得稅退稅政策,即是通過APP申請的形式報批,并在線上完成審批和退補稅等環(huán)節(jié)的,而政府及所屬部門也開展了類似的無接觸辦公業(yè)務,且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和靈活的處理機制。由此,無接觸經濟催生的無接觸政務處理方式,推動更多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創(chuàng)新了政府和部門辦事的方式,可以隨時隨地為群眾提供咨詢。同樣,這種形式的政務處理流程,也推動了政府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信息化建設。
無接觸經濟助力社會精細化治理,推動便捷和高效的服務體系完善。在無接觸經濟時代,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革命成果同樣被運用于社會治理與服務體制機制完善之中,并帶來積極的影響。由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由線下轉向線上,有效地減少了時間、空間和資源的損耗及相關成本,因而其成為一種更加生態(tài)和環(huán)保的社會交往方式,并推動了社會治理體系和服務機制的進一步優(yōu)化。面對疫情期間封閉政策和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黨和政府探索了無接觸的社會治理和服務模式,通過在線下設置無接觸配送存放點、無接觸購物儲存柜等便民服務設施,精準對接和保證群眾的基本需求,努力隔斷疫情傳播的途徑。比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的高碑社區(qū)在疫情防控中,開展了京東機器人配送快遞、專家在線健康服務咨詢和“菜籃子”送到家門口等系列無接觸服務活動,既切實滿足了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又有效防范了人與人之間交叉?zhèn)魅尽?/p>
無接觸經濟時代面臨各種潛在性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無接觸經濟的時代轉向,是黨和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貫徹群眾“生命優(yōu)先”原則的重要體現。生產和生活中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是阻隔疫情傳播的有效方式。同時,非接觸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方式,并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社會內部信任的缺失,可能帶來意識形態(tài)的風險。無接觸經濟最為主要的運作模式是依托互聯網技術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將智能化產業(yè)和實體經濟產業(yè)相結合。同理,無接觸經濟時代下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式也是將遠程協(xié)作、線上辦公等日常操作和傳統(tǒng)線下辦事流程相結合,也就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革命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運作。但是,由于線下人與人接觸和交往活動的減少,打破了人們彼此間的社會信任機制和情感聯結紐帶,進而導致整個社會內部可能無法再依靠共同的信任和共通的情感建立起社會的認同。也就是說,僅僅依靠線上的交流不足于增強社會的公共性,單純的利益或者經濟關系也會使社會和人們相互間的平衡受到沖擊,容易在社會中形成經濟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風氣,造成黨和國家的領導力、社會的凝聚力被削弱的困局,從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建設。
虛擬空間的監(jiān)管困難,可能誘發(fā)參與無序的風險。在無接觸經濟時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空間這一載體。但是,由于網絡本身具有極強的虛擬性,因此人們習慣于站在“屏幕后”操控一切,這也是為何表現在“屏幕上”的僅是形式各異的交流符號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在虛擬網絡空間中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都存在隨意性較大、監(jiān)管較難的現實問題,加之這種線上操作流程逐漸替代了線下的人際交往,因而人們在現實中所應遵循的固有的道德結構和倫理關系被打破,加劇了人們網絡參與的不確定性。
技術手段的過度依賴,可能存在內容異化的風險。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領域,無接觸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于技術成果革新和轉化的要求很高。特別是在社會治理的場域內,無接觸形式的治理體制機制運轉需要在技術、社區(qū)資源和公共服務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結關系,從而使社會治理與服務的過程被規(guī)范為一整套可供操作的線上辦事流程。然而,線上遠程操作的實現需要人們掌握一定的技術,至少會使用互聯網進行在線活動。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部分鰥寡老人或者貧困群體無力承擔在線服務所必需的硬件設備,也不熟悉相應的操作流程,難以享受到無接觸經濟所帶來的便捷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無接觸經濟時代人們對技術成果的要求更高,將各種事務的處理歸結為技術層面的問題。這種局限的認知,將社會治理簡化為技術治理,忽視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接觸經濟、“互聯網+政務”、智慧社會等建設雖然是依托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展開的,但是它們的內容并不局限于現代網絡經濟和技術治理活動,而是涉及產業(yè)轉型升級、政治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過于強調無接觸的形式問題,可能導致內容的異化。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有助于化解無接觸經濟時代的各類風險
無接觸經濟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經濟、政治和社會交往中的地域和時空限制,人們可以在保持社會距離和無接觸的情形下,完成相應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也能夠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公共事務和享受公共服務。由此,在無接觸經濟時代轉向下,現代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都可以被歸納為一種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社會治理問題。但是,這種“社會距離優(yōu)先”的無接觸模式卻存在著各類風險,并制約了我國智能化產業(yè)轉型、“互聯網+政務”平臺建設、無接觸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等治理實踐的深度發(fā)展。為此,黨和國家要多措并舉,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助推無接觸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并有效化解意識形態(tài)多元、參與無序和內容異化等風險。
堅持黨建引領,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加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建設,是防范和化解我國意識形態(tài)風險的重要內容。在無接觸經濟時代,虛擬網絡空間背后隱藏著各種夸大其詞或富有煽動性的不良信息,但是仍有個別不理性的領導干部和社會群眾對其偏聽偏信。為此,要堅持黨建引領,發(fā)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黨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動權。一是加強黨媒的宣傳功能,在全社會營造起愛黨愛國的良好風氣。二是加強各級黨校和高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建立高校思政工作專業(yè)性團隊,提升高校黨團組織對黨的接班人的培養(yǎng)能力。三是各級黨員干部要樹立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通過定期開展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強黨的引領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滲透力和戰(zhàn)斗力。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提高各級政府和城鄉(xiāng)社區(qū)的領導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xiāng)基層治理格局。“全周期管理”意識,是公共管理內容、主體、層次的系統(tǒng)協(xié)調和整體推進,有助于完善社會治理體制和機制,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效能。為此,應在社會治理“全周期管理”的各個階段加強領導力建設,使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中應對突發(fā)事件。一是貫徹社會治理“全周期管理”理念,通盤考慮頂層設計、政策執(zhí)行、社會動員、總結反思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治理難題,做好應急預案。二是推進各級政府“互聯網+政務”建設,減少地域空間、時間等外在因素對政務處理過程的約束,真正提高政府為群眾辦事和服務的效率。三是加強各級政府和城鄉(xiāng)社區(qū)領導干部的領導力建設,對地方和基層領導干部進行專業(yè)培訓,提高他們的決策和執(zhí)行能力。
加快現代技術成果轉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無接觸治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chuàng)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無接觸經濟時代推動了無接觸治理的產生和發(fā)展,反映出技術和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的相互結合。因此,無接觸治理格局的打造,需要現代技術的支撐。應加快經濟產業(yè)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設,推進治理技術的現代化轉型。一是結合黨和政府技術革命、“智慧社會”等戰(zhàn)略目標,將無接觸經濟和無接觸治理融入國家頂層設計之中,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安全的信息技術體系。二是加快對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成果轉化,將物聯網、區(qū)塊鏈等先進治理技術應用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建立健全統(tǒng)一高效、互聯互通和安全可靠的數據共享系統(tǒng)。三是創(chuàng)新無接觸治理模式,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加入無接觸服務,開展諸如“互聯網+志愿服務”,線上法律、醫(yī)藥等專業(yè)咨詢活動,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適應群眾多元化需求,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速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完善虛擬網絡空間規(guī)則框架。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無接觸經濟時代,虛擬網絡空間成為人們參政議政的主要場所。但是,這種在線經濟、政治和社會治理活動又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權力濫用和監(jiān)管困難加劇了這一狀況。為此,要加速社會治理和網絡治理中的法治化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規(guī)則框架。一是完善立法,加強對網絡政治和網絡參與的監(jiān)督和約束,使各種在線活動始終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二是弘揚主旋律,做好網絡空間的輿論引導工作,確保網絡內容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防范反華勢力在虛擬網絡空間的滲透行為。三是堅持“便民利民”的原則,制定更加精準和精細的線上辦公和服務流程,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無接觸經濟和無接觸治理發(fā)展所帶來的益處,增進他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使他們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和各種誘惑。
主動賦權和增能社會,打造線上和線下參與的“兩條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調動城鄉(xiāng)群眾、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公眾的廣泛和有效參與,既是社會治理中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又可以鏈接各種社會資源,實現政社互動的建設目標。為此,黨和政府應當進一步賦權增能社會,打通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參與渠道,確保群眾有效參與社會治理和服務供給。一是打造群眾參與和自治的“兩條線”,針對部分群眾對無接觸經濟和無接觸治理模式不熟悉的現狀,可以開發(fā)更加簡潔方便的技術平臺,并加強對群眾的操作培訓,使之具備基礎的使用和操作能力。二是拓展更加多元化的服務供給渠道,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孵化,繼續(xù)通過項目制、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推動社會力量的成長,發(fā)揮社會組織引導群眾自治的重要功能。三是著眼于社會的現實需要,將其與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資源需求與賦能需求相結合,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力、自治力和行動力,不斷加強政社互動合作,形成共治共贏的局面。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王澤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宋熠、王正偉:《“互聯網+”與基層治理秩序再造》,《社會治理》,2015年第3期。
②趙麗濤:《網絡空間治理的倫理秩序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3期。
③田毅鵬、薛文龍:《“后單位社會”基層社會治理及運行機制研究》,《學術研究》,2015年第2期。
④瞿彭志:《網絡營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責編/張忠華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