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和應用數(shù)學家,空氣動力研究開拓者,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09年,郭永懷出生于山東省榮成縣。他雖家境貧寒,卻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刻苦,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中學學業(yè)后,考入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后于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得到了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導。這不僅培養(yǎng)了郭永懷扎實的物理學科基礎,還讓他在心中根植了“科學救國”的信念。1939年,郭永懷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留學之路。憑借著強烈的救國理想,以及對于應用數(shù)學和空氣動力學專業(yè)勤學不止的執(zhí)著精神,郭永懷連續(xù)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1945年他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在其后的10年工作期間,攻克了“突破聲障”理論堡壘,發(fā)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等,被國際學術界稱著。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洲大陸,燃起了郭永懷科技報國的希望,他決定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生活環(huán)境,放棄美國知名學府的百般挽留,毅然選擇在邁向科研巔峰時回國。為了能夠順利回國,郭永懷甚至親手燒掉了十多年來嘔心瀝血撰寫的一大批科研資料和講義文稿。1956年,在經歷了漫長的6年等待后,郭永懷一家終于踏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歸國之路,搭乘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郵輪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大陸。
回國后,郭永懷便以忘我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當中。他與錢學森、錢偉長一起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通過科研攻關,在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領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術思想,引發(fā)國際科學界矚目。1961年,郭永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說:“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
1963年,為加快我國核武器建設,黨中央決定在青海新建核武器研制基地。時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郭永懷,為了研制工作,常年奔波于北京、青海和羅布泊之間,他憑借著對黨和國家無比堅定的信念和驚人毅力,與科研人員一起在絕境中固守信念,開辟新路,闖過一道又一道難關。通過反復的理論計算和實驗論證,郭永懷提出的特征線法進行爆轟波理論計算以及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結構形式減輕彈體重量等理論,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第一顆氫彈空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68年,郭永懷在完成我國第一顆熱核彈頭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后,乘機返京時突遇事故,不幸犧牲。郭永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與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身體保護了重要技術資料的完整,用生命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懷犧牲一年多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這承載了郭永懷回國工作12年為我國國防科研和建設所付出的心血,也承載了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始終與國家發(fā)展同向同行的赤誠之心。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