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花似景,正是人間好時節(jié)。走進黎城縣黎侯鎮(zhèn)陳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xiàn)場,一臺臺挖掘機在揮舞“長臂”破石掘土、推土機來回奔走整地、工匠們精心砌墻保土,機器轟鳴聲、鐵錘碎石聲等交織在一起,奏響“小田”并“大田”、“糧田”變“良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曲。
40多年前,陳村農民分到了土地,大塊的條田被田埂分割;40多年后,陳村農民又鏟除田埂重新結合到了一起。
“村里將位于橋兒溝、北掌溝、望北溝的60.615畝耕地按肥力、地勢、灌溉條件劃成了小塊的花花田分給了83戶。”村民武文中回憶道,“最頭疼的是排隊澆水,有時候前一晚開始排隊,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
武文中在這塊區(qū)域有三塊互不相連的“巴掌田”,由于耕地分散,種要分成2次,收也要跑2個地塊,至于平時的除草、施肥、澆水等,更是哪一處也不能落下。“兩塊地相隔1里地,騎著摩托車來回跑。有時候一晚上同時給2塊地澆水,全家老小通宵守在田埂上。一到夏天,因為澆地的事,村里常有打架的。”武文中說。
改革勢在必行。陳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以“規(guī)?;?、宜機化、生態(tài)化、智能化、產業(yè)化”為方向,以“小田變大田”集成改革為抓手,實行分區(qū)域、分地塊、分土地類型差異化整治。
然而,“小田變大田”改革并不一帆風順。村黨支部書記陳鑫蓮回憶說,當時,許多農戶說自家的責任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怕一旦整合給自己換回土層淺、地力薄的地塊,影響了收成。還有一些農戶將原責任田旁的溝溝岔岔進行了平整,如今整合,這些平整開墾下的算不算面積,如果不算,自己吃虧太多。
為保證“小田變大田”后農戶承包土地權益不受損、經營面積不減少,村“兩委”干部逐門上戶走訪,在走訪中一筆筆記錄下“承包土地面積”“承包土地坐落地塊數(shù)”等詳細信息,以及“是否同意改革”“是否同意將承包地流轉”“對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等具體問題。經過對該塊地域83戶的走訪和利弊分析,所有農戶全部同意“小田變大田”,同意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由村集體實施。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按照宜平則平、宜梯則梯等施工方式,實現(xiàn)小塊田‘化零為整’成大塊田,讓農業(yè)機械在這里有用武之地。截至目前,該村推進小整大117.575畝,使原來60.615畝的小塊地通過整合增加了56.96畝。”黎侯鎮(zhèn)鎮(zhèn)長劉建國介紹。
“小田變大田”不僅解決了村民因地塊細碎而產生的難題,而且還帶來了諸多效益。
先算成本賬。過去,流轉的地東一塊西一塊,請農機手來田間作業(yè),得花上好幾天;常常農機好不容易開進去,剛發(fā)動就要轉彎,耗油又費事。今年,整地、起壟、播種、施肥、噴藥、收割全過程機械化,種糧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機械化率實現(xiàn)100%。一年下來,每畝總成本預計可降低20元。
再算增收賬。大田便于統(tǒng)一耕種,田間管理更規(guī)范,糧食“量”“質”雙提升。今年,計劃實行輪作模式,進行大豆玉米套種,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統(tǒng)一管理,產量肯定還會提高,除去成本,每年畝預計均增收約200元。
“陳村試點積累了很好的經驗,我們將按照省市縣工作安排,將‘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作為實現(xiàn)農業(yè)農村高質量發(fā)展的切入點,帶動全鎮(zhèn)土地綜合整治、村集體經濟高效發(fā)展,通過調整農業(yè)生產經營方式提高生產力,實現(xiàn)耕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增強。”黎侯鎮(zhèn)黨委書記路玉棟說。(黎城縣黎侯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