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鄉(xiāng)安徽桐城,有一條小巷——六尺巷。它安靜地藏在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蜿蜒于古樹蒼翠的蔭蔽中,仿佛是歲月在這里靜靜駐足,悄悄凝固了一段悠遠的歷史。秋日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那光影像溫柔的手,輕撫著青石板,仿佛將每一寸歲月的溫暖刻印其上。六尺巷雖小,寬度不過六尺,卻像是桐城人心中一塊溫潤的玉,沉淀了桐城人世代的智慧與溫情。
第一次聽六尺巷的故事,是在一個寧靜的秋夜。記得那夜,月光灑在庭院中,四周寂靜而溫暖,父親端著旱煙,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緩緩講述這段代代傳承的故事。他的目光溫柔而深邃,似乎穿透了時光,將我?guī)Щ啬沁b遠的過去。他說,清代時,張家與吳家因宅基地的地界起了糾紛,彼此固執(zhí)己見,矛盾日益升級,眼看便要對簿公堂。然而,張家忽然主動退讓三尺,吳家見狀,也退了三尺,于是便有了這條六尺寬的小巷,從此,兩家握手言和,世代和睦相處。年幼的我不太明白這故事背后的深意,但我看著父親那雙眼睛,仿佛那條巷子不再僅僅是個地名,而是一種深藏于心的信念,一份溫暖厚重的傳承。
父親是村組小組長,村子里的人們有事總愛找他評理。村民們大多是質樸熱情的性子,但也難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發(fā)生矛盾。每到這種時候,父親總會淡淡地說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句話仿佛帶著一種無形的力量,總能讓激烈的情緒平息下來。村民們的面孔由憤怒逐漸緩和下來,到最后,往往是握手言和著離去。每每目睹這樣的場景,我不禁好奇,父親的力量究竟來自哪里?后來我漸漸懂得,父親的力量正是那條六尺巷賦予的——一種包容的智慧,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一種溫柔的力量。
六尺巷的故事,是桐城人心中根植的信念。它不只是張家和吳家之間的往事,更是一種歷經歲月考驗的精神符號。父親雖未曾接受過多少教育,但他卻深諳這份寬容的智慧。他常說:“做人啊,心要寬,心寬路才寬。”他用六尺巷的故事教導我們,做人應當寬厚大度,心胸開闊,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六尺巷就像一盞不滅的燈,靜靜燃在我們心中,它不是耀眼的火焰,卻是溫暖的微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它成了我們的家風,成為父親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指引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待人接物。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一直是一位清正寬厚的人。他雖是村里的小組長,卻總能用一顆平凡而善良的心去溫暖別人。村里的大事小事,他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鄰里鄉(xiāng)親對他無不尊敬。年少的我總覺得,父親的“偉大”不在于他的職位,而在于他對人對事的那份寬厚和禮讓。他沒有過多的言語,唯有那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仿佛是他一生的信仰,也是他留給我們最深的教誨。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耳邊總會響起父親的話語,仿佛那份從容的力量源源不斷地支持著我。
我與兄弟姐妹們偶爾會因為小事爭吵,每當這種時候,父親總會笑著講起六尺巷的故事。他輕輕地說:“一家人,有什么好爭的?讓一讓,家里就和睦了。”他的話語溫柔,讓人如沐春風,總能化解我們之間的矛盾。漸漸地,我們在他的教導下學會了彼此包容。六尺巷的故事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里,引導著我們如何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如何在復雜的生活中保持一顆從容、友善之心。
成年后,我攜筆從戎,離開家鄉(xiāng)參軍入伍,融入軍人大家庭。每次回到家鄉(xiāng),我都會特意去六尺巷,站在巷口那座古樸的牌坊下,仰望上面鐫刻的“懿德流芳”四個字。這四個字沉淀著歲月的厚重,提醒我寬容的力量。
六尺巷雖小,但其蘊含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脈,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當我面臨人生中榮譽得失的選擇,遇到工作上的挫折、面對家庭小紛爭時,總會想起那條幽靜的小巷,仿佛父親的聲音依然在耳邊輕輕回響:“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句話像一股溫暖的泉流,滌蕩我內心的波瀾,使我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找到從容與平和的力量。
六尺巷雖窄,卻蘊含了廣博的智慧。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在桐城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這條小巷,雖然不寬,卻被賦予了無限的意義。桐城人心中,六尺巷不僅是一段往事,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如今的桐城,六尺巷不再只是一個狹小的空間,而是一種社會氛圍。街巷樓宇間,人們總會微笑著輕輕說一句“讓一讓吧”,一種禮讓的美德蔚然成風。
桐城市將六尺巷的精神融入基層治理中,創(chuàng)新推出了“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這種工作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治理模式。它倡導禮讓互助、和諧共處,通過“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的方式,化解了社區(qū)中的矛盾,營造出安定和諧的社會氛圍。六尺巷的禮讓精神被注入社區(qū)治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帶來了安寧和溫暖,使得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成為當代中國基層治理的典范。2023年,“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
今年十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特意來到六尺巷。總書記在這條古巷中深深感受到了桐城禮讓精神的傳承。他動情地說:“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他的這番話語,賦予了六尺巷新的意義。
我知道,六尺巷這份禮讓的智慧,已不僅僅屬于桐城,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六尺巷故事的禮讓精神不僅是中國的禮讓文化,也具備國際意義,蘊含著一份推動全球和平共處的智慧。而對于個人來說,六尺巷不僅是一條小巷,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告訴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寬容、禮讓才是最美的風景。
(程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