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有些話,我只對你說。
——題記
高鐵夢圓
杭溫高鐵
今年過年我又回到仙居了,是乘坐北京至福州的G171次列車直達仙居的。
在車上邂逅同在北京、平素要好、久未謀面的仙居小伙伴,我倆竟然是同一車廂同一排,而事先并無約定。小伙伴把這一“奇遇”發(fā)到仙居在京青年人才聯(lián)誼會微信群里,便有伙伴感慨“人生無處不相逢”,打趣“千年修得同車廂”,還有伙伴揶揄“寫一篇《高鐵回家路》”吧。
其實,去年8月份的時候我到過杭州,當(dāng)時也曾想過回仙居,但高鐵正處在臨通未通狀態(tài),便有在北京的同鄉(xiāng)勸我:不是說好等高鐵通的時候再一起回去的嗎?可見等仙居通高鐵成了我們這些在外仙居人的一個“心結(jié)”“心病”。這一天,我們等了很多年。
“十一”的時候,我興沖沖登上乘高鐵回家的路。當(dāng)時仙居高鐵才開通不久,從北京至仙居還沒有直達的。我先乘坐從北京至杭州西的G37次列車,然后換乘從杭州西至溫州北的G3623次列車。
當(dāng)列車駛出杭州西站,我深信自己終于可以通過高鐵回家時,心情是別樣的。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窗外的景致、風(fēng)物,生怕錯過點什么。其實這沿途的景致、風(fēng)物,自己即便沒有了然于胸,也大致清楚。那些高低錯落的房子,那些途經(jīng)的城市、村鎮(zhèn)、田園、山巒、車站,與仙居并無太大不同。我知道這是我的浙江,每一個戶牖之下,應(yīng)該都生活著許許多多有七情六欲、像自己熟悉的人一樣的人。
車廂里有高聲談?wù)摰?,有戴著耳機、眼罩的,有孩子在嬉戲。
因為是傍晚的車次,開始時是斜陽,后來是晚霞,一路陪伴著我們。不斷幻化的光影,與車內(nèi)橘黃色的燈光相互輝映,一時竟分不清是在車里,還是在某個城市酒店餐廳的落地窗前。沿途隧道、涵洞不少,便覺得仿佛是在時空里穿行,又像是乘著漂浮的太空船。
是列車的轟隆聲,不時把自己拉回現(xiàn)實。
隨著太陽慢慢西沉,晚霞消退,暮色漸起,四周的山巒逐漸模糊,心情卻越來越明朗,因為知道離生養(yǎng)自己的地方越來越近。
從未這么驚喜地坐高鐵。已忘了自己第一次坐高鐵是什么時候,相信當(dāng)時肯定有過驚喜,但這一次的驚喜不同。這是開往家鄉(xiāng)的高鐵。
車到橫店站時,我下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算是又一次到橫店,也為了平復(fù)一下心情。橫店這邊應(yīng)該是剛下過雨,天氣微涼。
列車再次啟動的時候,播報前方到站:仙居站。用中英文播報。
似乎還由不得我發(fā)太多的感想,仙居到了。后來我在北京跟仙居同鄉(xiāng)說起這種感覺時,他們說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當(dāng)然這次從北京直達仙居,感覺更是異樣。
能乘坐高鐵直達仙居,曾經(jīng)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當(dāng)年幾十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路程,如今縮短為幾個小時,其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快捷。再也沒有了曾經(jīng)的那種披星戴月、舟車勞頓、提心吊膽。一個曾經(jīng)相對偏僻、交通不便的小縣,與全國各地的城市、與天南海北、與這個世界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時空收縮了,世界變小了,山海不再是阻隔,仙居也仿佛成了這個世界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離開北京是在清早,正值寒潮之下的大風(fēng)降溫,自己穿上了最厚的羽絨服。待到仙居,天氣晴好,氣溫宜人,于是第一時間脫掉了厚厚的外套,肆意地享受和煦的陽光。青山依舊滿目,車喧一如既往。
千年禪寺
正覺寺
就在這次過年前不久,當(dāng)時的仙居縣委書記與我等在北京會面,談仙居的未來發(fā)展。在談到仙居的文化問題時,縣委書記說曾有人跟他說過“仙居什么都好,就是沒文化”。其認為仙居其實是有文化的,欠缺的是對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并介紹了縣里對打造仙居文化的一些考慮,包括下湯遺址的挖掘和宣傳、西罨寺的恢復(fù)重建等。
確實,與許多名鄉(xiāng)大邑相比,仙居既不是著名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沒有重大文化遺存,也缺少震古爍今的文化人物。長期以來仙居屬于山鄉(xiāng),交通不便,處在文化圈層的邊緣。但仙居還是有文化的,既有文化遺存如下湯遺址、摩崖石刻、桐江書院、高遷古村、無骨花燈,也有歷史文化人物像項斯、柯九思、吳時來等。說仙居“沒文化”應(yīng)該是戲謔之言,另外也可能是仙居的山水名聲過于響亮,壓過了文化。
事有湊巧,到仙居的第一個晚上,我與從加拿大回仙居過年的舊時同學(xué)會面時,結(jié)識了南峰街道管山社區(qū)的一位陳姓老人。當(dāng)聊到仙居的寺廟事時,其表示他們正在做一件事:恢復(fù)重建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正覺寺。此事立馬激起了我的興致,當(dāng)即與其約定前去看看。
大年初一的中午,鞭炮的硝煙還沒散盡,在陳姓老人的帶領(lǐng)下,我和加拿大的同學(xué)夫婦以及從杭州趕來看望自己的朋友去往正覺寺。
史料記載,正覺寺位于仙居縣城東南四公里的仙居老八景“石龍霖雨”景區(qū),始建于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原名珠頭巖院,宋治平三年賜改為正覺院。正覺寺曾是臺州名剎?!都味ǔ喑侵尽酚涊d,正覺寺鼎盛時有僧人三百。寺廟傳承禪宗臨濟法脈,歷史源遠流長,有跡可循的祖師有四十多位。清同治年間,第四十世方進禪師座下,曾有兩位來自日本的僧人駐正覺寺苦修并圓寂于此,安葬在大雄寶殿正對面的山坡上。正覺寺自建立以來的一千余年里,歷經(jīng)興廢。
去正覺寺的道路蜿蜒曲折,有一段是羊腸小道。寺里的僧人接待了我們,給我們介紹正覺寺的歷史,領(lǐng)著我們?nèi)タ戳苏詈湍倾萘⒅?ldquo;自來米”“自來油”標牌的石頭,以及尚存的正覺寺祖師靈塔。目前的正覺寺只有一座已稍顯陳舊的正殿和幾間配房,正殿門前是一片菜地、幾棵古松、一汪碧水。
陳姓老人介紹了恢復(fù)重建正覺寺的一些考慮,表示已經(jīng)與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師傅取得了聯(lián)系,光泉大師傅表示支持。
寺廟承載著信仰,也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精神、思想、心性、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審美甚至于生活習(xí)俗,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山水靈性的體現(xiàn)。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歷史的風(fēng)吹雨打中,寺廟、樓臺圮毀而又恢復(fù)重建的事例很多?;謴?fù)重建寺廟,既是善舉,也是對歷史的追尋、文化的提升,是對一方山水的打造。
出正覺寺,我們一行又沿著山間小道去了石龍霖雨,之后又趕去朱溪方巖,體驗“天空之城”。過程不表,只說在“天空之城”地標處,我們看著太陽西沉,近看方巖四周的山川形勝,遠眺暮色中的括蒼山和神仙居,山河盡收眼底。據(jù)稱,方巖背上原也有一古寺,寺中僧人多達五百,香煙裊裊,鐘聲繚繞,不盡繁華。據(jù)《康熙仙居縣志》記載,“方巖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朱溪上王境……旁有五大臺,俗稱南五臺,為宋僧雪巖欽禪師開法處”。如此說來,方巖與正覺寺相互映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