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xù)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強調“嚴格控制對基層開展督查檢查考核,精簡優(yōu)化涉農考核。鞏固“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清理成果。清理整合面向基層的政務應用程序,持續(xù)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為推動基層減負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各地在大刀闊斧“瘦身”,做好減負上半篇文章的同時,應當善做加法,引導基層干部把履職足跡“加”到田間地頭,把服務資源“加”到急難愁盼,把實干成效“加”到百姓口碑上,旗幟鮮明做好減負下半篇文章,堅定不移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履職足跡“加”到田間地頭,減虛浮之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形式主義的“虛浮之氣”往往源于與泥土的疏離,基層干部若困于案牘、浮于表面,便如同無根之木,縱有繁枝亦難經風雨。基層減負以精簡報表臺賬為抓手,引導干部從“紙面留痕”轉向“大地留印”,打破文山會海的桎梏,在稻穗麥浪間感知民生溫度。把考核指標落到幫助解決群眾困難和問題上,在田間地頭、街巷煙火中練就實干為民本領。當干部放下會議紀要走進社區(qū)樓棟、將政策宣講臺搬到街角巷尾時,條文就不再是紙面上的印刷體,而是化作了鄰里的熱茶香、廣場上的家常話。
服務資源“加”到急難愁盼,減空轉消耗。“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資源投放若脫離群眾需求的坐標系,縱有千萬投入,亦如沙上筑塔?;鶎又卫淼?ldquo;空轉消耗”,本質是“供給思維”對“需求導向”的背離。整合資金、下沉服務,須以民心為尺:拓寬鄉(xiāng)村公路,當直通電商物流斷點的產業(yè)園區(qū);增開醫(yī)療專線,當覆蓋搬遷新區(qū)的服務盲區(qū)。數字化平臺的“智能派單”固然高效,但比算法更精準的,是干部心中那本“民情賬”,知冷知熱的關懷,永遠無法被數據模型替代。這種“加”的智慧,恰在于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為無限的情義,讓每一分投入都成為照進群眾生活的光。
實干成效“加”到百姓口碑,減考核枷鎖。“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考核指標刪繁就簡的背后實則是對“為誰而政”的深層叩問。當“群眾滿意度”取代“材料厚度”成為衡量標尺時,干部的視線便從匯報PPT轉向了百姓眉頭:不再糾結于臺賬是否精美,而在意承諾是否兌現;不再追逐顯赫的數據增長,而專注細微的民生改善。這種轉變是對上負責向對下盡責的坐標校準,減的是急功近利的虛火,加的是煙火人間的牽掛;破的是數字游戲的虛妄,立的是枝葉關情的擔當。百姓心中那桿秤終將稱出政績里的民生成色。
